位置:酒店品牌策划(首页) > 中国设计史发展
一、中国设计艺术学与设计史论意识的萌发
随着现代设计史论的引进与启蒙是在“西风东渐”的历史背景下逐渐被大陆学界认识并接受的。早年庞薰荣、陈之佛、郑可等先驱对西方以及日本的现代设计艺术的感悟与引进,形成了最初的一批设计史论成果。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下,设计在中国,长期以来更多的是以工艺美术为命名并以装饰图案为研究内容来呈现的。其中,郑可先生却除外,他最早并且敏锐地感受到以工业生产为手段的现代设计的整体性面貌。也就是说,郑可先生是一位在这个早期的装饰风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下,保持着对西方现代设计热情探索精神的斗士,他是早期中国内地最贴近包豪斯理论体系的学者,别人戏称他为“包豪斯加孔老二”。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历史时代,他的学术思想是不能被当时的社会现实所接受的,反倒注定他一生的坎坷命运。在他被打成右派,不得不离开中央工艺美院的讲台时,他还在家中翻译包豪斯理论文献和资料。庞薰荣失生也经历了同样坎坷的命运,在蒙受批斗的艰难岁月里,他顽强地撰写了《历代装饰画研究》一书。其中许多资料在被抄家中遗失,只能靠记忆和部分手稿来整理完成。平反后,该手稿送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他内心苦痛后悔,又要回书稿,去了敦煌考察,补充了一些资料,这样才作为一种学术良知的自我安慰出版了。在梳理传统装饰绘画史料的同时,处处流露出庞先生对人生的价值判断和史学气度。庞薰荣的意义在于他把设计看成是一种文化,他强调设计的思想性,注重设计的学术价值,并且,强调中国传统与西方的融合。陈之佛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工艺图案,同时在日本也接触到了西方现代设计理论成果,了解到了包豪斯。回国后,1929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文中热情地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设计,其中包括了包豪斯并且著有《图案ABC》教材。现代设计的理论,是在这些教育先驱对西方现代设计先进成果的感悟与介绍层面上展开的。
二、进一步介绍与引进西方设计史论
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国家主要领导人看到了差距、看到了中国的落后。邓小平于1978年和1979年先后出访日本和美国,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现代化的文明生活,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才的可贵。因此,在刚刚恢复高考的情况下,就开始派遣留学生去西方学习先进科学又化知识。西万现代文明是以科技为先导,以设计为艺术的生活而呈现的从整体上看以人文为发展导向。大批学习科学技术的人才被派去学习的同时,设计专业也有指向性地派出了一批日后成为现代设计教育领军人物的出国人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派出了柳冠中去德国学习设计、王明旨去日本学习设计。无锡轻工派张福昌、吴静芳去日本等等,日后出去的一批还有何人可、王受之、党晟等人,他们现在都成为了行业内学术高度的代表。当然,除了“送出去”还有“请进来”,在与一些西方学者不断交流下,西方的现代设计史论进一步被引进和介绍。吴静芳早在1988年就翻译了日本设计理论家胜见胜的《西万设计运动100年》,这个小册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张福昌走出国门,首先被日本导师送的一本《设计概论》所吸引,成为了他日后对设计教育理论进行构建的依据与借鉴。王受之在1983年认识了郑可,他们对包豪斯同样抱着很深厚的情感。在上世纪90年代,王受之在中国对西方现代设计成果和理论如饥如渴的时候,翻译、编著了一系列设计史论书籍,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西方现代设计史。近20年来,西方优秀的设计史论著作不断地被介绍到中国,丰富了对西方设计史论的研究资料,也启迪了国内对现代设计更深入的认识。何人可先生的《工业设计史》于1991年出版他又在1999年赴美访问后,进一步修订使得内容更加纯粹一叙述较全面且着力点较明晰。由潘公凯和卢辅圣先生编著的《现代设计大系》在世纪之交2000年出版。这套书籍系统地归纳整理了现代设计的理论资料,尽可能详尽地梳理了与现代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研究中国设计史论的状况
在1983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工艺美术史论系,开始正式培养专业设计史论人才在以学习西方先进观念为主流的时代特征中,开始了对传统设计灵论的学习和探索。在田自秉先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术基础上,中国在21世纪的头10年内出现了一批《中国艺术设计史》的成果。工艺美术史论的研究毕竟与艺术设计的视龙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很多考古资料是交叉共享的。西方学者也有关注中国古典没计成果的整理与研究,较早前是李约瑟从技术的层面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为中国设史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甚至是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2006年三联书店出版了德国艺术史学者雷德侯的《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中文版,为中国设计史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提供了可贵的启示口作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江南的学者对我国代表性的传统器具做了大量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对于每个案例都做了如下步骤的分析:1,案例概述、概述器具的基本境况,甚至馆藏等条目。2、结构设计分析对其结构设计进行图文并茂地分析。一般有不同角度的平面测量图和电脑三维模拟图:还有细节部分的放大图,以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古典案例的设计结构3、工作原理分析详尽地分析器具的工作原理,也就是设计在功能方面的体现。比如,《首卷》里的第13例,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的《错银铜牛灯(汉代)》,它的工作原理里的烟尘流向示意图,起到消除油烟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并且同时具有助燃的功能象这样诸如此类细微的功能,要做细致研究和表述才可以展现传统设计的智慧。另外,还有调节旋转灯罩调节亮度和使用的具体说明与图形示意。4、材料工艺分析,就是对器具的材料与工艺制作进行分析口比如这个错银铜牛灯,该牛灯的材料是用青铜材料做成一满身错银装饰。那么,错银的工序是什么?该书此处对错银的四道工序进行了详细的表述。5、视觉设计分析,就是对其造型进行形式美感方面的分析,其中也借助了设计几何学的一些分析原理,对其比例进行剖析。6、设计特点分析、就是对特定器具的普遍性特征和特殊性进行总结性分析。7、延展案例分析,这是符合设计史论研究规律性的一种知识拓展、也是从特例到设计的学理层面的一个提升的桥梁比如由汉代错银铜牛灯,延展到西汉的“长信宫”流金灯、东汉的牛形座铜灯、西汉的铜羊灯、战国的巧连盏灯、汉代雁鱼灯。这样的延展是对古典设计思想的窥视,同时也是一种从形而上、下的设计学特质性的求索。8、相关文献记载,这个是对古代文献的对应研究。9、参考书目,列举研究时的参考书目。这些条目的分析,就是设计史论上的精耕细作,是建构中国设计史论的一个必要长期的工作。历史的宏大,整体画面只有和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具体研究融合贯通,才可以构建完整的设计史论研究设计史其实就是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又化精神。
四、分析西方设计史的基本状况与启示
设计史作为一门新兴的专门史,它的成型是以英籍艺术史学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1902一1983年)的开山之作《现代设计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在1936年的横王出世为历史(生标志的。在此以前设计史往往和艺术史、建筑史技术史相交融,没有形成自己清晰的面容和完整的体系。佩夫斯纳的研究尾度,清晰地规划出了一个鲜活的学科体系。这个体系与其它学科一如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史、艺术史建筑史、科技史等,保持着较强的联系性,同时设计史的史学独立灵魂之光,被佩夫斯纳神奇般地星现出来了。这里提到的史学的独立灵魂之光,就是作为一个历史章,它本身的生命体与灵魂,而不是器官的收集与堆砌,进一步说,英国学者约翰·沃克(John A.Walker)在他的《设计史与设计的历史》著作中,很清晰地分析了这个关键的差别,“设计史”是一种人文学科中的新兴学科是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尾度研究设计历史与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然而,“设计的历史”却是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设计现象的归纳与总结。“设计的历史”研究工作,只能构成“设计史”的研究素材。西方的现代设计史论研究主流是以佩夫斯纳的时代划分为开端,从工业革命后的水晶宫和威廉·莫里斯开始到格罗反乌斯时期的现代设计真正意义上的确立为脉络的、这正是佩夫斯纳的史学贡献。目前、西方设计史学者也在继承的同时企图进行突破,这样的努力为设计史的建构,搭建了较为立体的人文架构。比如,在分期上以又艺复兴为现代设计的开端,在角度上突破“英雄史式”的设计史叙述方式更加关注日常社会生活基本层面在重视设计史的状态下,重视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在重视物质层面的状态下,重视非物质层面的设计史。然
而,佩失斯纳的史学遗严.还需要好好学习研究。
五、构建中国设计史的基本观念
设计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行为,它是通过非物质的因素在物质上得到实现的。因此,研究设计史就要穿越物质的层面进入到非物质的层面。历史事件是史料的重要内容,但是真正的历史却是透过历史事件,深入到思想吴的层面。这样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论断才具有其学术高度。思想着思想的思想,才是史学的灵魂所在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现在”。这个“大现代”是同时包含了过去,预示着未来的大现在。设计史的独立灵魂就是体现在设计史构建中思想的诞生。历史学不是简单的“剪刀加浆糊”,也不是“复制加粘贴”,不是历史事件的菜单与博物馆目录。历史学的生命在于思想层面的研究与创造。这种思想的构建.建立在史识、史观与史心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设计史作为一个专门史的新兴史学,要涪养具备大历史学家的史学素养和史学高度。作为一种专门史的设计史,同样会出现,也应该出现象陈寅恪、钱穆、胡适之这样的大家。西方的艺术史、设计史就证明了这个专门史的学术高度。一方面设计史的构建要求具有史学情怀,另一方面,设计史的构建同时也要具有艺术情感特质。所谓艺术特质就是专业上的敏感和情感。进一步说,就是专业特性上的亲和感与性验感,这样设计史作为艺术的特质就会渗透到血脉之中。历史情怀是骨肉,艺术特质是脉,设计特质是血,这样融为一体的生命才是“设计史”,而非“设计的历史”。